健康知识
骨质疏松——具有老年期影响的儿科疾病
骨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器官, 作为骨骼基本组成部分, 骨必须具备生长、发育能力, 以满足机体保持静态稳定和动态伸曲活动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当人长大、增重和进行活动时, 骨要不断改变形状, 不断形成与再生, 骨量不断积累, 以使骨的构筑结构坚固并能承重。人一生中骨量变化分为6个时期, 其中20 岁前为骨量增长期, 7-8 岁及13-14 岁(女)、15-16 岁(男)为2个快速骨量增长期;20-30 岁为骨量缓慢增长期;30-40 岁为骨质峰值相对稳定期, 骨密度也处于一生的峰值期, 即获得峰值骨量(PBM)之后进入骨质丢失期。儿童期和青春期是骨发育关键时期, 是骨骼生长和骨矿化极活跃的时期, PBM 的1/ 2必须在少年期获得。如能从儿童及青少年做起, 就可大大提高年轻时期的PBM, 推迟骨质疏松症发病时间, 减轻骨质疏松症严重程度。
目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热点,国内报道骨质疏松症人群占总人口数的7.01%。国外报道,45岁以上女性因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住院的天数比糖尿病、心肌梗死和乳腺癌三种疾病加起来还要多。骨质疏松症被称为“具有老年期影响的儿科疾病”,说的是骨质疏松症起病于儿童期,在老年期表现其症状,因此,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中重视孕妇和儿童的骨骼健康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观点认为,孕妇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胎儿的骨健康,从而影响人体一生的骨健康。人类骨骼由中胚层分化而来,胎儿骨骼发育第一阶段在妊娠的早期(5—12周),完成骨骼的胚胎发生到骨骼系统的雏形产生;第二阶段在妊娠的中晚期,是骨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的不断变化,骨的长度和骨皮质的厚度得以不断的延伸和增加的阶段,它是骨骼的质和量迅速提高的关键时期。由于胎儿获得的钙主要在妊娠最后3个月,因此,怀孕周数是影响新生儿出生时骨量的重要因素。
成年期前获得的骨量峰值和成年后的骨量流失速度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两个重要因素。人体骨量从胎儿期、婴儿期到成年期前一直在聚集,此过程与人体的线性生长基本平行。婴儿期是人体生长最迅速的时期,到1岁时身长比出生时增加约50%,体重和骨量增加约3倍,婴儿期体重是婴儿骨量的最好预测因素。人体15%一20%身高在青春期获得,此期骨骼同时变得粗壮,骨量增加大约45%,到青春期末即18—20岁左右,此时骨量占成人骨量峰值的90%左右。骨量峰值在30岁左右获得,它决定成年人的骨骼状况,称为“成人期骨银行”。因而,儿童获得理想的骨量值,是人体骨骼健康发育的重要因素。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未达到合理骨量的个体,即使成年后无加速骨量流失现象发生,仍有可能患骨质疏松症。
基因遗传、营养状况、激素水平、体育锻炼、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都可以影响骨健康。基因遗传是人们不能改变的,而合理的营养和健康生活方式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定期骨骼检查也可以帮助判断不良骨骼的状况,预测骨折风险,同时,也可以反映骨骼生长发育和干预变化后的效果。体力活动时骨骼受到外力作用,对骨的生长发育起到调节作用,有助于增加骨骼的骨量和强度。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和其他营养成分,对儿童的线性生长和骨量增加都有一定帮助。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家长们能从备孕开始就关注孩子的骨骼健康问题,为他们的一生打好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