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脑内的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彭出,由于其破裂出血发病急,来势凶险,破裂出血后造成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因此被称为“脑内的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5%,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20-40%的患者死于第一次出血,4-20%的患者死于再出血,而未行治疗的动脉瘤患者第一年死亡率为35%,五年内死亡率为51%。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目前国内外研究较为公认的有高血压、吸烟、动脉瘤大小、部位、形状等。排便、情绪激动、血压一过性升高等情况常可诱发动脉瘤破裂。破裂出血引起的临床表现往往是颅内动脉瘤的首发症状,表现为突然起病,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因并发急性脑积水出现颅内压增高,4~7天后因继发性脑血管痉挛而使病情加重,或再出血而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体积较大的未破裂动脉瘤也可引起相应的占位压迫效应,如压迫神经引发的常见局灶性体征有:海绵窦综合征(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后交通动脉瘤、前脉络膜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前者最常见),外展神经麻痹尤其是双侧麻痹(基底动脉瘤);较巨大的Willis动脉环前半部动脉瘤还可引起视功能障碍(颈内动脉-眼动脉瘤,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紊乱,甚至颅内高压和偏瘫失语等;Willis动脉环后半部动脉瘤可引起头晕耳鸣、小脑及脑干体征。
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脑动脉近侧的大动脉,少数发生于动脉的周围支。根据动脉瘤直径大小分类:小于0.5cm为小动脉瘤;等于或大于0.5cm及小于1.5cm为一般动脉瘤;等于或大于1.5cm及小于2.5cm为大型动脉瘤,等于或大于2.5cm为巨型动脉瘤,好发年龄在40~60岁。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检查手段有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中DSA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由于颅内动脉瘤危害性极大,破裂出血造成的致死、致残率极高,因此,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都需要外科治疗,而破裂出血的动脉瘤是手术的绝对适应症,如不治疗二次出血的死亡率可高达40%。血管内栓塞和开颅夹闭为颅内动脉瘤最常用的两种外科治疗手段。血管内栓塞技术是通过血管内操作应用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填塞动脉瘤防止再破裂的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平均住院日短等优点,其不足之处主要为治疗费用高、与开颅夹闭相比复发率高。开颅夹闭是在显微镜下应用钛合金动脉瘤夹直接夹闭动脉瘤瘤颈使之闭塞的技术。与介入栓塞相比开颅夹闭具有复发率低、治疗费用低,对于破裂出血的动脉瘤还可以清除血肿解除压迫效应,其主要不足之处为开颅相对创伤较大、住院周期长、恢复慢。目前这两项技术在我院神经外科应用已比较成熟,每年治疗百余例颅内动脉瘤。
作为“脑内的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临床上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动脉瘤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要有规律,避免剧烈运动及咳嗽,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血压变化,尽早手术以排除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