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脑卒中元凶——颈动脉斑块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因此,脑卒中筛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颈动脉超声是脑卒中筛查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项检查,它可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从颈动脉内-中膜的增厚,到斑块的形成。那么,您对于引起脑卒中的元凶之一——颈动脉斑块又了解多少呢?
最近,北京科教频道的一档节目《健康北京》,由安贞医院超声科勇强教授主讲的“抓住斑块的罪证”,深入浅出, 生动易懂,我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分享给大家。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超过1.5mm,向管腔凸出,称之为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按形态学分为规则型和不规则型;按回声性质分为均质性和不均质性。均质性又分为等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强回声斑块。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这几种斑块。
1、等回声扁平斑——凶险指数:1颗星★
形态扁平,内部回声均质,含有致密的纤维组织。小扁平斑应该说是一个温柔的杀手,也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嫌疑犯,就像溜入你家的贼又偷偷地出去了。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可能会逆转,或不会明显地进展致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严重程度,发生脑卒中风险较低。它的出现提醒您要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如三高症、代谢综合征),有不良生活嗜好者应及早戒烟限酒。对于这类相对稳定的斑块,您每1-2年复查一次颈、脑动脉超声即可,不必检查得太勤,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2、强回声为主的混合斑——凶险指数:3颗星★★★
斑块内部回声不均质,以中低回声混杂合并散点状小钙化(泥沙样),或基底部钙化斑块为特征。人们常说斑块分软斑、硬斑,还有一类斑块既有软的成份,又有硬的成份,而硬的部分主要为钙质成份,因其坚硬发生斑块破裂的风险较低。但有一些表面凹凸不平的部分,恰巧是软的部分会出现问题,所以它的犯罪概率要高于扁平斑。这类斑块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可见斑块基底部黄白色钙化伴内部组织出血坏死,属于易损斑块。
3、脂核斑——凶险指数:4颗星★★★★
低至无回声斑块,内含有更多的脂质和巨噬细胞或斑块内出血。这类斑块与脑卒中的发生相关,且该类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在支架置入过程中发生栓塞事件的风险也更高,这与斑块构成以出血和粥样物质为主有关,斑块内出血和大的脂质内核均可能导致斑块稳定性下降和溃疡斑块的出现。以生活中最熟知的馒头与豆包为例,扁平斑就像馒头,而脂核斑就像是包有豆馅的豆包,而且,如危险因素不控制,其体积会越来越大,最终将斑块挤破,就像豆馅从豆包中挤出一样,脂质成分或血栓从斑块内部破溃而出。
4、溃疡斑——凶险指数:5颗星★★★★★
斑块表面凹凸不平,纤维帽不完整,可见“火山口”征,斑块内部有明显的坑,向内凹陷,而此凹陷就存在问题:一是凹陷处血流不像正常时那样稳定,常常形成涡流,就像我们看到的漩涡一样打转;二是溃疡形成后表面凹凸不平,其上会有一些坏死组织、血小板、脂质成分沉积,所以打转的血流可能将这些东西全部都带进来,一旦破溃会导致发生脑卒中的概率增加。这类斑块非常危险,溃疡斑块破裂导致一侧大脑半球的脑栓塞就像“天女散花”一样。
曾经遇到过一位男性患者,53岁,一过性左侧肢体无力,头核磁共振显示一侧半球多发脑梗塞,前后循环同时受累。颈动脉超声发现其罪犯血管是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并伴有溃疡斑块。该患者还同时做了脑动脉超声检查,显示颅内动脉狭窄远段低流速、低搏动,就像农民浇地时的垄沟口堵了,畦里的水就会流得很慢,即为所谓的“低灌注”;同时评估了颅内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就像大路堵了,看看小胡同通不通。另外还发现了该患者存在着先天变异—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一般人都是由后循环供血的大脑后动脉而他则起源自前循环动脉,即上述的罪犯动脉—右侧颈内动脉。颈、脑超声的联合检查,使得该患者的病因明确,发病机制明确,在既有责任动脉重度狭窄后的低灌注,又有溃疡斑块所致的栓塞,加上血流缓慢导致对栓子清除能力下降的共同作用下发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