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病多年缠身 潞河一朝治愈
近日,我院院长吴英锋在出血管外科专家门诊时接诊了一位奇怪的患者,见到吴院长后患者的第一句话便是“您相信我,我真的是很难受。”看着这位年仅25岁的姑娘焦急又期盼的眼神,经验丰富的吴院长一边安慰着她,一边仔细倾听着她的症状和就医经历。
原来,年仅25岁的小丁(化名)已经是2个孩子的妈妈,本该拥有相夫教子的幸福生活,可是却被一种“怪病”折磨多年。生过二娃后逐渐留下一个“毛病”,就是后腰、小腹及双腿发胀、发沉。这个症状逐渐加重,极大影响了小丁的正常生活,甚至到了不敢下地的程度。尤其到下午这种症状会特别难受,只能靠卧床平躺来缓解症状。因为这个“怪病”她辞掉了工作,无法进行正常社会活动,孩子也只能由老人照顾。爱人带着她辗转当地以及北京、上海、郑州的多家医院,得到的答复是“你根本没什么病”,怀疑小丁装病,甚至让她看精神科医生。有的医生怀疑盆腔炎,有的怀疑髂静脉压迫等,都说你太年轻了,先吃药、穿弹力袜,等腿黑了、破溃了再来做手术。然而经过一系列保守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小丁的疼痛感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根除,久而久之,也就“躺平”不想继续治疗了。
然而渐渐地,小丁的腿开始出现站立过久后双腿青紫色的症状,从大腿一直到脚趾头变成了“紫茄子”。倔强的小丁决定不再“躺平”,多方打探从网上看到了我院吴英锋院长是治疗下肢静脉疾病的知名专家,便特意从安徽赶到北京挂到了吴英锋院长的专家号。
吴院长通过小丁描述的症状结合她在多家医院做的影像检查结果,确认她患有“盆腔瘀血综合征,合并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压迫部位略高,影响双侧下肢静脉回流”。考虑到小丁来京无亲无故,当即安排收治住进了血管外科病区。吴院长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给小丁安排了微创检查+介入手术,通过静脉造影检查,诊断明确,症状明显,手术指征明确,当即给予卵巢静脉栓塞术及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小丁的症状便消失了,而且仅留2mm的穿刺伤口,下地站立很久下肢也不会变色,她激动地说:“这次我的病治好了,腿再也不是紫茄子色了!”小丁的“怪病”就这样一朝之间“轻而易举”地被治愈了。
盆腔静脉疾病(PeVD)也被称为盆腔淤血综合征(PCS),可表现为腹部、盆腔和腿部等部位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盆腔静脉病变与主诉症状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这种疾病的根本原因是盆腔静脉功能不全(PVI),表现为卵巢静脉/髂内静脉扩张及功能障碍,并伴有血流瘀滞或反流。1857年,Richet首次发现盆腔静脉曲张的存在。盆腔淤血综合征患者有时会花费数月时间向不同专科的医生寻求帮助。其本质是血管病变,但可表现为妇科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甚至胃肠道症状,导致各专科医生对该疾病不够了解,以至于相当多的病例被误诊或漏诊。
盆腔淤血综合征患者通常处于育龄期,一般是经产妇。PCS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多次妊娠、盆腔静脉解剖异常、盆腔疼痛家族史、激素紊乱如雌激素水平升高、多囊卵巢综合征、既往接受过雌激素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静脉炎、子宫脱垂、盆腔手术史、长时间站立或负重等;Nanavati等人的研究表明,相较于BMI升高,BMI正常的女性患PCS可能性更高。其典型临床表现为:“三痛、二多、一少”:三痛:下腹盆腔坠痛、下腰痛、性交痛;二多:月经量多、白带多;一少:妇科检查不正常体征少。其他表现还有:泌尿系(尿频,憋尿困难);胃肠道(恶心、腹胀、腹部绞痛等);神经系统(头晕、心悸、失眠、乏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诱因为:久站、月经期前,疼痛加剧。
为什么会得“盆腔淤血综合征”?
1、妊娠(怀孕):PCS与怀孕次数有关、盆腔静脉血增加>60%,卵巢静脉扩张、激素变化(雌激素/孕激素)引起卵巢静脉扩张。
2、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3、外部压迫:胡桃夹综合症(NCS) 、May-Thurner综合症(MTS)。
总体而言,介入栓塞技术及支架解除压迫技术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的成功率及总治愈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且相对可控。如有类似疾病的患者请您及时到医院专科就诊,以免加重病情,延误疾病的及时救治。
(血管外科 闫昌葆)